初学者如何学习行书
发布时间: 2017-05-12 编辑:连老师 来源:贴吧本文已影响
位读者
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,是介于楷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,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。下面江西教育资源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学习行书方法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学习行书方法
1.放松楷法,书写增速。
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,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,但比楷书要快,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。苏轼所言的:“真如立、行如行、草如走”的观点,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,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。研习楷书时,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,即关于起笔、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,概括地说,起、收须有交待,如藏锋、露锋、回锋、折笔、顿笔等。而行书因为书写的便捷,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,省去了许多逆、回、顿、驻、转等楷书笔法。可是,放松楷法,并非意味着行书书写的容易,在用笔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。它要在点画的表现上保持楷书所要达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艺术效果,笔画当重处还得重,当轻处还得轻,不能像硬笔写出的那样一般粗细,有弯无折。刘熙载《艺概》云:“书家于提按二字,有相合且无相离,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、用笔轻处正须实按,始能免堕、飘二病。”这种功夫要从楷书中来,根据楷则进行放松,使行书行笔有节奏。在起笔、收笔时缓些,在中间行笔时快些,而在笔画之间交换过程中,笔势更迅疾些。总之,行笔既要不徐不疾,沉着从容;又要有疾有徐,态度自在。
2.露锋入纸、中侧互用。
行书的起笔有用“逆势切入”的笔,这基本与楷书相同,由于行书行笔较快,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,笔尖不着纸,称为“意逆”。而行书一般的起笔都是顺势落笔的,行书用逆锋起笔只是少数。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。笔画无论方圆,以中锋为主,这是一个基本大法,可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,不断地起止转折,笔锋无时无刻不向侧锋方面转化,要熟练地运用中锋和侧锋,固非易事,关键在于调锋,笔锋要能随倒随起,能侧能中,就不会有僵卧之病。所谓中锋,即指笔运过程中,笔心常在点画中线上行走或万毫齐力的行笔;所谓侧锋的特点是笔尖偏于笔画之一方,铺毫用力有所偏重。
历观前贤名迹,古人作行书没有不兼用侧锋者,无不以“中锋取劲,侧锋取妍”为准的,因此不能偏信笔笔中锋的说法。在行书名家中,就连以多用中锋著称的颜真卿,其名作《祭侄稿》亦时露侧锋之笔。行书的用笔特点,应是以中锋立骨,以侧锋取态,微露锋芒,而富生意,随着笔势的往来,翻腾起倒,笔意到处,则体势也就自然圆活,风骨也就自然劲健。
3.笔意萦带、牵丝往来。
行书的点画之间,都是有一定联系的。所谓“笔意萦带”是为了行笔的简捷,求其收、起之间的方便,便用“牵丝”把他们联系起来,王羲之《兰亭序》帖及米芾《方圆庵记》帖中的“是”字是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。这个“是”字既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杂,又增加了艺术的渲染。笔意萦带、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,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,又是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的联系,在笔势上尤为明显。在字与字之间,上一字的收笔萦要带下一字的起笔,会形成一个小小的附钩,使字与字之间更为流畅活泼,互相映带照应,富有往来的流动感,笔致更为连贯。但是真正好的笔意萦带在于无形的连绵,如苏东坡的《渡海帖》,其书上授下承,尽在字势的神态之间溢出,眉目之间神驰意往。
4.圆转代方,点画简化。
楷书中转折有两种:一种是方折;一种是圆折,这是风格上的区别。而行书很少用提按转折比较繁的方折笔,而是隐含折意的圆转。行书的圆转与楷书的圆转相比,速度要快,常常一带而过,没有楷书圆转那样略方的交角,常以浑圆的弧线出现,或者形成一个半环形,如米芾所书的“为”、“而”、“直”3字。行书中有些形似圆转的转折,却有明显的方折的翻笔,这实际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写,虽为圆形而微微有棱角,如“皆”、“物”字。然而行书圆转居多,是其一般的规律。由于书家的习性、风格的不同,其用笔也不同。因而王羲之的行书方折多些,颜真卿的行书圆转多些,苏轼的行书方折多些,米芾的行书圆转多些
启功谈学习行书应注意的地方
1. 学习行书宜以楷书为基础,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练好扎实的基本功
行书的结体虽然变化多,对楷书的“牢笼”有所冲破,但是尚未达到草书“解散楷体”的程度,可说是只出了城而并未出郭,没有超越楷书总的体势。从点画形态上看,似乎行书与楷书有异,但那主要是由于行笔简而快所产生的效果,基本的用笔方法实无二致。可以这样说,没有楷书的结体和用笔就没有行书的结体和用笔可言。所以,学习行书必须从楷书入门。不是说楷如立、行如趋吗?立且不稳,快走又谈何容易!当然,写好了行书反过来对写楷书也很有益处,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。
2. 重视临帖
或许有人会问:行书既然从结体到用笔都承袭楷书,仅是“正书之小讹”,何以还要专门临习行书碑帖?行书虽然承袭槽书,但它毕竟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。“小讹”再小,终是差别。有差别就有个性,更何况有的地方差别还不小呢。不临帖就不能熟悉行书的特点,有许多向题就无法解决。比如,楷书一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,而行书却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,那些与楷书不同的写法怎么写?行书常常省变楷书的笔画,是怎么省变的,有何规律?
行书的用笔方法虽然与楷书基本相同,但行书也有它特殊的用笔技巧,如何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?行书比楷书更讲究章法,常用的章法有哪些,怎样把它灵活运用好?……这许许多多的问题,不去临帖是难以解决的。
说行书是楷书的快写,是仅就两者的亲缘关系而言的。任何一种独立的书体,都有它独特的、相对固定的点画轨道,这轨道就是书法艺术的结体法则。比如一个行书“成”字,从王羲之到米带,他们的书法风格尽管各异,但行笔的轨道却大体相同,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,而是道本同根,规律所范。我们虽不必拘泥于“无一字无出处分,但总应该翰不虚动,下必有由”,遵循其一般的规律吧。
光是写得快些谁不会?但笔能否走在正轨上,写出来的字能否好看,恐怕就难说了。这正如走步一样,谁都会走,但叫你去跟海灯法师走一遭那丈把高的梅花桩,恐怕是一迈步就会有“好看”的,因为你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,脚踩不到点子上。可供初学临习的行书帖,有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《圣教序》(即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)、王询《伯远帖》等。
3. 不宜过分强调和滥用行书的用笔特点
我们前面说过行书用笔有多圆少方、多露锋少藏锋、多有游丝相牵连等特点,并谈到了它们的艺术作用,在书法实践中适当运用这些特点能使作品增色,不过务须用得恰如其分,不可过分强调和一味滥用某一方面的特点,否则即会走向反面。比如:圆笔用得太多,会使字体显得软弱侧滑,露锋过甚,易导致精气外泄而轻浮,笔笔牵连,会造成圈眼密布而形同蛛网。这与妇女的涂脂抹粉相似:如化妆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施得恰到好处,便能给人增加美感,若不顾实际,把脂粉一味地涂抹,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。
4. 学习行书宜首先熟悉偏旁部首的写法
行书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,尽管变化很多,还是有它相对稳定、约定俗成的一般写法的。特别是偏旁部首,除了因袭楷书以外,还有它自己的一套通用“符号”。比如“木”,在左边可写作“涛”,“鸟”在右边、下边可写作“乌”,“示”、“衣”旁在左均可写作“母”等等。‘学习行书,熟悉并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写法,就能了解行书的造型规律,举一反三,也就能真正写得“快”了。
猜你感兴趣:
1.怎样学习写行书书法
2.怎样学习行书书法
3.怎样学钢笔书法行书
4.书法入门练什么字体
5.毛笔书法行书入门
6.行书书法学习入门
[初学者如何学习行书]相关的文章
【学习经验】图文推荐
网友评论
- 上一篇:计算机网络学习心得
- 下一篇:四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